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政治社會學
Political Sociology 
開課學期
106-2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政治學系  
授課教師
吳玉山 
課號
PS3108 
課程識別碼
302 3057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8,9(15:30~17:20) 
上課地點
社科102 
備註
政治理論組進階課程之必修課。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110人
外系人數限制:1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政治社會學
任課教師:吳玉山
Spring 2008


本學期共上課17星期,34堂課。除課程介紹外共分五大部分,分別介紹經濟、族群、文化,國際環境,及國家自主等五大途徑。學生須參加期末考試,考核成績時並計入課堂表現。

課程安排:

第一週 (2/20):課程介紹與政治社會學的五種主要途徑

內容:
政治社會學是以社會環境為自變項,以政治過程為應變項,探索政治現象變動根源的學科。在政治社會學當中,有哪些種主要的途徑?

討論:
1. 什麼是「政治」?
2. 政治社會學是用什麼方法研究政治現象?
3. 除了政治社會學的方法之外,還有什麼其他的研究政治現象的方法?這些方法的優點和缺點在哪裡?


第二週 (2/27) & 第三週 (3/5):右派科技決定論-原型與現代化理論

內容:
政治社會學當中的傳統典範是科技經濟決定論。它的原型出現在Adam Smith和Herbert Spencer等人的著作當中。這個學術傳統後來逐漸演化成右派和左派的科技經濟決定論,前者肯定資本主義的發展,後者則斷言資本主義的毀滅,但兩者都是以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作為社會和政治變動的根源。在二十世紀後半葉,右派的科技經濟決定論在美國形成了盛極一時的現代化理論(modernization theory)。這個理論主張經濟的富裕必然帶來政治的民主。科技決定論除了解釋西方式民主和社會主義兩種政治體制之外,也被用來解釋右翼威權主義。最顯著的例子便是Guillermo O’Donnell用官僚威權主義(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)的概念來解釋拉丁美洲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軍人政權取代民主政權的過程。

閱讀:
Adam Smith, The Wealth of Nations (New York: Penguin Books, 1983), introduction, pp. 11-82.
Morton R. Davies and Vaughan A. Lewis, Models of Political Analysis (London: Pall Mall Press, 1971), pp. 31-58. [G.A. Almond and David Easton] 本書有中譯本,《現代政治系統的模型理論》,譯者為孟樊及郭淑敏,遠流,1992.
Seymour M. Lipset, Political Man: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(Baltimore: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, 1981), pp. 45-63.

討論:
1. Smith是怎麼樣把政治現象和維生模式與社會分工聯繫在一起的?為什麼他認為科技的進步會帶來自由?
2. Spencer把社會和有機體相類比是合適的嗎?
3. Almond和Easton等人為戰後美國的政治科學奠基,他們的理論對於政治發展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假設?
4. Lipset等人認為經濟發展是遏制共產主義最好的方法,這個看法成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外政策的重大基礎。這個理論的基礎在哪裡?
5. 官僚威權主義的學說讓經濟發展可以和威權主義聯繫在一起,這是代表民主只是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的產物、威權主義有可能再現嗎?
6. 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試圖在阿富汗建立民主體制,這是不是違反了現代化理論的基本假設?美國在阿富汗所遭遇的問題,是不是顯現了現代化理論的效用?


第四週 (3/12) & 第五週 (3/19):左派科技決定論-馬克斯主義

內容:
左派的科技經濟決定論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的反動,但是卻採用了資本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推論方式。這個學派集大成的人物便是馬克思(Karl Marx)。馬克思主義粗略地來分有兩種:青年的馬克思主義和成熟的馬克思主義。前者後來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濫觴;後者則指導了第二國際的思想,並成為日後共黨國家的官方意識形態。此處的左派科技決定論是以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為主,並且強調馬克思在「《政治經濟學批判》序言」當中的歷史唯物主義。

閱讀:
馬克思和恩格斯,〈共產黨宣言〉,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》,第一卷(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72年),頁250-286。
馬克思,「《政治經濟學批判》序言」,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》,第二卷(北京:人民出版社,1975年),頁81-85.。

討論:
1. 比較「異化」(alienation)和「剝削」(exploitation)的概念。
2. Smith和Marx的理論相同和相異處何在?對他們兩個人而言,生產力的進步對社會和政治制度會帶來什麼影響?
3. 馬克思主義當中價值體系的基礎在哪裡?
4. 歷史唯物論的預言為什麼沒有成真?這一點對馬 

課程目標
政治社會學旨在探討社會各部門對政治過程的影響。在本課程中,將透過各種具有代表性的理論來介紹五種主要的研究途徑:經濟決定論,族群理論、文化及意識型態決定論、國際環境決定論,與國家自主理論。這五種理論對於解釋民主政權、右翼威權主義政權,以及左翼社會主義政權都各有特色,我們在介紹各家理論的時候會分別加以討論。本課程的目的在介紹各家學說及各種研究途徑,俾學生能了解此一學術領域的概況,並熟悉主要的研究工具。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